2016年10月10日晚七点,两位现居于奥地利的台湾建筑师——王夏维先生和吕尚寰先生来到了遗产中心,分别举行了主题讲座。
讲座现场
第一场讲座是来自于王夏维先生的《汉斯·霍莱茵的主要作品回顾》。王夏维先生是汉斯·霍莱茵建筑师事务所的亚洲区总监,曾师从汉斯·霍莱茵,后在其工作室进行工作。他按照时间顺序,对汉斯·霍莱茵的整个建筑设计生涯进行了回顾。汉斯·霍莱茵在他的最早的建筑生涯中,一直在进行建筑理念的建立和论文的创作。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迅速发展的科技的见证者,汉斯·霍莱茵想要重新发掘建筑的意义,并试图找出如何在现代主义建筑下找出新的方向。他认为“建筑是根本的,感官的,原始的,暴力的。”他主办了建筑杂志《Bau》,同样反映的是当时建筑界的前卫观点。同时,汉斯·霍莱茵也和艺术家们合作,完成了不少艺术作品。他不断思考着技术和自然的关系,试着将工程技术应用到对环境的改善中。
汉斯·霍莱茵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以人为主体。与一般建筑师不同的是,他不以流线为主要考虑要素来设计建筑,而是将建筑从中心开始向四周展开,仿佛人的肢体向四周舒展。
对于一些建筑中矛盾对立的要素,汉斯·霍莱茵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以“对话”的方式来处理建筑中的理性和感性,自然和人工,科技和原始。对话并不等于融合,他认为这些对立的元素是可以合并共存的。在尊重维护历史的同时,也应该使用现代的技术进行设计。这一观点也体现在他处理建筑和周边现有环境的关系中。他的建筑充分尊重原有环境,在引用原有环境要素的同时,又通过材质或结构将新建筑和原有的建筑区分出来,形成融洽又有趣的氛围。
讲座结尾,王夏维先生介绍了汉斯·霍莱茵在深圳即将完工的项目SBT Tower。尽管早先汉斯·霍莱茵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没有最终中标,但SBT Tower的落成,也终于将他的作品和思想带来了中国,期待这个项目能给中国的现代建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讲座现场
第二场讲座是来自于维也纳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吕尚寰先生的《奥地利的现代古迹保护》。吕尚寰先生介绍了奥地利在现代古迹保护发展中的角色和奥地利现代古迹保护的层面。同时,他也介绍了奥地利、德国、英国、法国四个国家不同的古迹保护方式。不同于法国修复建造至最经典时期,英国保留自然状态,德国用可区分的材质加建修复至外观完整状态,奥地利认为古迹固然应该保护,但后人不应该去进行仿建。吕尚寰先生举了维也纳煤气筒的改造案例作为例子。作为一个已经失去实际使用作用的历史建筑,维也纳的四个煤气筒通过竞赛,交给了四个不同的建筑家分别改造成不同的功能,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学生宿舍等,最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0平方米,是古迹保护中相当大的工程。改造过程中四个建筑家采用的不同的手法也十分有趣,甚至有以在外层加建现代建筑的方式来与原有的煤气建筑进行呼应。这种独特的保护手法也可以给世界的古迹保护遗产带来新的思考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