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讲座纪要 筑波大学世界遗产学院教授来访讲座

       11月23日下午,应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邀请,日本筑波大学上北恭史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小林直弘教授及广州大学江本砚老师一行3人来中心访问,并以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监测、修复、防灾等问题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


讲座现场


       上北恭史教授的讲座《文化遗产的预防与监控全面风险管理》通过介绍三个不同领域的案例来说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调研与预防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个案例是筑波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关于北京丰盛地区四合院传统住居形态的调研,上北教授等人调研了17处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空间,并且对居住者的家庭结构、生活形态等做了详尽的调查记录。

       第二个案例是2007-2009年上北教授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主持的印度教寺庙建筑群的保护修复项目。该项目中应用了裂缝、温度、湿度等监测设备,对遗产建筑的地震、温湿度等进行监测的过程。

       第三个案例是日本京都市伏见区一个老宅京町家的活化案例,上北教授在充分了解了京都市最新的文化遗产建筑防火抗震基准法后,完成了一系列活化改造,不仅完美地保留了京町家的传统意匠要素,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建筑的防火抗震机能。


讲座现场


       小林直弘教授通过题为《日本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的讲座,介绍了日本文化财保护体系,以及传统建筑群保护在保护体系中的地位,进而说明补修、改修、修缮等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与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类别、方针、原则。他特别提到,历史建筑的本体、表层、要素可以分别按照不同的修复更换标准来执行,破坏严重的非核心构件可以考虑更换。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针对文物建筑耐震诊断介绍。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加强了对文物建筑耐震诊断工作的重视,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流程与标准,并颁布了重要文化遗产(建筑物)抗震诊断指南。这个指南将历史建筑的抗震标准从高到低分成维持功能(针对常用的大体量公共建筑)、确保安全(日常用建筑物)、可以恢复(不停留、滞留时间短的建筑)等三级,历史建筑是否还在用、多少人常用是划分的重要依据,对不同的抗震标准在建筑物修复后的层间変形角等参数上提出了不同要求。小林教授还通过善光寺山门、护国寺月光殿等案例介绍了整体加固、再利用部件等具体保护和抗震对策。


小林直弘教授讲座PPT


       最后,日本专家和中心师生就遗产监测检测技术的几个细节问题,以及日本村庄防灾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日本专家与中心师生合影留念。

       日本专家的讲座既有宏观层面对遗产建筑保护体系的探讨,也有针对单体建筑修复技术的详细介绍,对国内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通过讲座也让中心的师生学习和了解了日本在文化遗产建筑保护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