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讲座纪要 冈田健:历史建筑的防灾与四川唐代佛教艺术

       12月6日下午,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与防灾专家、西南交大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冈田健先生以《历史建筑的防灾》和《唐代佛教艺术的宝库——四川》为题分别介绍了日本历史建筑的防灾方法和80-90年代调研的四川现存的阿弥陀五十菩萨像、毗沙门天王像等佛教文化遗产。

       在《历史建筑的防灾》的讲座中,冈田先生首先以日本的美术工艺品的防灾为例,介绍了可移动文化财防灾的三个重点,即避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台风、暴雨等)、避免人为灾害(盗窃、人为的破坏和污损等)以及完善工艺品的保存环境。对于不可移动文化财的防灾,冈田先生认为应着重从防火、防震和政府补助金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对于木造文化财建筑而言,防火措施尤为重要,文化财建筑应配备防火墙、火焰感知器、消火栓、储水槽等相应的消防设备。对于地震的防治,首先应对建筑进行耐震诊断,即使用钻探、构造实验和数字模拟等方法确定相应的防震措施,再根据诊断结果实施耐震加固工程。冈田先生还提到,政府对于文化财的补助金项目包括维修、管理(日常管理、小规模修缮、设备管理、耐震诊断和规划)以及保存活用规划,应积极利用可能的补助金制度,提高文化财建筑保护质量。


文化财建筑的防火对策

来源:日本京都市消防局官方网站

http://www.city.kyoto.lg.jp/shobo/page/0000224548.html


       随后冈田先生重点介绍了京都市产宁坂和京都市祇园新桥两处历史保护街区的防火策略。产宁坂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较为复杂,但当地防灾规划充分利用了上游菊谷川的河水,将其引入容量为4500m³的储水池,当河水水量不足时,则利用井水对其补充。在文化财防灾的公共参与方面,当地注重自主防灾组织建设、本地市民的防灾训练、信息公共化等多方面的措施,同时在游客访问数量较多的地区,当地行政管理人员、居住者、文化遗产所有者应观光者的避难提供协助,并撰写避难手册。


产宁坂地区防火策略平面图

来源:日本内阁府官方网站

http://www.bousai.go.jp/kohou/oshirase/h16/pdf/20040301.pdf


       接下来,冈田先生开始题为《唐代佛教艺术的宝库——四川》的讲座。80-90年代冈田先生多次在四川进行佛教美术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田野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讲座中着重介绍在四川发现的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和毗沙门天王像。

       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传到东亚地区后,以中原关中地区为中心实现了中国独特的信仰和艺术造型的发展。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虽然大量本土地区的寺院消失了,但许多遗存还保留在敦煌以及日本奈良、京都等当时中华文化圈范围内的东西边境地区,例如敦煌莫高窟第332窟和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的阿弥陀五十菩萨壁画,和日本京都东寺所藏的木雕毗沙门天王像等。冈田先生在很长时间内对四川地区遗存的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和毗沙门天王像十分关注,这些造像除了对四川佛教信仰和艺术造型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外,还能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佛教信仰的研究和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文化交流等提供新的理解。因此,冈田先生将四川称为宝库

       阿弥陀五十菩萨像是早期净土变造像的一种类型,左右侍立大势至与观世音。从主尊所坐的莲花梗茎上分出许多细枝,分布在主尊两侧,犹如网缦或树枝般的托起许多小莲花,小莲花之上共坐五十尊形体较小的菩萨。冈田先生在四川省梓潼的卧龙山千佛岩(现为国宝单位)和通江千佛岩均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阿弥陀五十菩萨像。随后冈田先生介绍了毗沙门天王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冈田先生发现四川邛崃、仁寿、夹江、乐山、阆中等十三地分布有毗沙门天王造像,并认为四川地区存在广泛的毗沙门天王信仰,他提到南宋《重编诸天传》中引用了唐天宝年间的安西城毗沙门天传说,叙述了咸通三年(862年)毗沙门天王变成僧人的姿态守护四川的故事;并且宋代川蜀地区建城寨时首先必须建造毗沙门天王像的范式也已经开始流行。

       冈田先生指出,现在日本奈良法隆寺和中国敦煌莫高窟中所能看到的初唐时期的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现存最早的范例还保留在四川地区,并且数量较多;同时,现在保存在京都东寺的木雕造像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造像中的毗沙门天王像也多数遗存在四川地区。这些保存在四川的珍贵文物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东亚文化遗产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四川省梓潼县卧龙山千佛岩阿弥陀五十菩萨像

来源:冈田健先生自摄

四川省夹江县千佛岩摩崖造像

来源:冈田健先生自摄


       讲座后冈田先生与中心师生就以上两个讲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冈田先生强调:文化财保护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仍然需要做更多的尝试,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然需要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