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遗产中心的几位老师受邀组团出席在贵州安顺召开的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守望故乡”屯堡论坛,同时,2016屯堡工作营也正式开营。来自中国和法国的20名志愿者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对云山屯金家铺子进行修复。
论坛
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古村落,从而更好地守住故乡,守住乡愁等实质性问题展开激烈而丰富的探讨。也许观点或许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弘涛老师认为,此次参与工作营的活动,是希望从中学到乡村保护新的理念。乡村保护,除了建筑、风貌的恢复,应当恢复传统关系的构建,恢复邻里的关系。邻里关系小可以理解为邻居,大点到邻村,再大点邻市、邻省甚至邻国,如果彼此间能够构建良好的关系,建立互信互助的“邻里”关系,可能比实物的恢复更有价值。
“修复的不仅是传统民居,更是为了唤起大家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让正在走向衰败的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贵州营营长、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贵州总代表、世界华人建筑师越剑如是说。
“昨天失去的,我们今天把它找回来。”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的创办人阮仪三先生的这句话,不仅印在志愿者的T恤上,更印在每个参与保护城乡古建筑、保护乡村文化的人的心里。
2016屯堡工作营开营
参会专家名单
林林(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
越剑(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贵州营营长、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贵州总代表、世界华人建筑师)
张立(上海市规土局村镇处代处长)
张剑(贵州省建设厅村镇处处长,高级风景园林师)
吴伟(同济大学教授、住建部专家)
魏浩波(西线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刘弘涛(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谭晓东(贵州省建筑科研设计院院长、贵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
肖建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导师、《城市规划学刊》主任编辑、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主管)
新闻链接
屯堡工作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REMPART)、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筹建,是第71个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也是中国第四个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工作营曾于2015年7月修复了安顺市云山屯的金家院子,秉承“修旧如故”的原则,以云山屯金家院子的修复作为植入乡土保护的开始,唤起人们对古遗址的重视和保护意识,让更多人自发加入到古村落的保护活动中。2015年8月在贵阳市香纸沟开展无国界木匠营,来自英、法、挪威、比利时四国的22位专业木匠与当地6位布依族木匠一起,完成一栋200平方米木建筑主体框架的修建。
2015屯堡院落改造,外国志愿者与当地工匠交流。
记者手记
2015年,记者曾到安顺云山屯堡采访过当时的工作营。想象中,中法志愿者合作,不同文化的对撞,一定有很多好玩的故事。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沉睡中的屯堡。
2015屯堡院落,中外志愿者齐努力。
进入屯堡,干净得不像乡村,上了年纪的大妈随时都在清扫街道,然而除了落叶,并没有太多的垃圾可清理。同时,也安静得感觉不到烟火气,承载600年历史的石板街,没什么人在走;历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房屋,更多的是门上挂着大锁。偶尔看见开门的房屋,好奇探头一看,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是牙牙学语的小孩,似乎整个屯堡都在沉睡。
到了中午,工作营的志愿者回来吃饭,街道上才开始有了人气,年轻人操着中、英、法不同的语言谈天说地,还有人拿着吉他,坐在老房子弹唱,几百年的村子似乎才活了过来。
下午,跟随志愿者一起跟着村中的匠人学习,到工地看工作情况,传承着传统工艺的匠人依然是老年人居多,谈及手艺的继承,老人们只能摇摇头,也不知道怎么办。
2015屯堡工作营匠人教授传统技艺
虽然这几年贵州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扶持得不错,不少年轻人回流家乡,学习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合现代审美开发旅游商品,但大多集中在银饰、蜡染等方面,建筑上依然缺乏年轻的人才传承。
今年的论坛,学者们也提出,乡村的保护、故乡的守望,不是修复一栋老房子,保留几座祠堂寺庙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让农耕文明、让乡村生活得以继续,让村民认同自己的文化,并愿意留下来生活,且要生活得很好,归根结底,只有人还在,故乡才依然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