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根据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17.7%保存状况较差,保存状况差的占8.43%,总体来说,不可移动文物现如今已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如何实现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风险成因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建立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等。
2018年4月28日,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论坛请到了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武,讲座主要围绕“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管理及文物云建设”的内容与在场专家进行了分享交流。
图1 李晓武副总裁
(一)风险管理
首先,介绍了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296处(共七批),其中古建筑1882处,占总量的 43.8%,近现代史迹及纪念性建筑709 处,占总量的16.5%,共计约占60.3%。我国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保护的重要性的不同,文物划分不同等级,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而言,从国外保护理念来讲,所有文物都是遗产,无明显的等级区分。
图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风险,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而且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某一事件导致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的特征,包括它的客观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可测性,这里我们重点强调风险的可测性。我们后面也将谈到,包括一些风险评估、防控等方面体系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减缓、延缓或是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另外,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
国内外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国际标准、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及英国风险管理协会的一些风险管理准则。从风险管理体系来说,我以前也做过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平台开发。个人觉得,在风险管控方面,金融行业很多管理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银行在信贷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客户资信和偿债能力的要素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估和衡量客户授信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率,确定客户信用分险的相对大小。就银行体系来讲,每一笔授信的发生实际上都有严格的风控,包括对客户和业务的动态风险评级以及贷后跟踪。
图3 国外风险管理模式
在文物保护行业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有其现实背景和必要性。国家 “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状况评估制度”。但是这个状态怎么评估?实际上我们还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客观性的实施细则。另外,由于文物的重要性、脆弱性、珍贵性、差异性、复杂性和不可再生性,加之我国各类灾害频发、人类活动加剧都严重影响文物安全,也是我们研究和推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应考虑的背景。
文化遗产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风险管理的起源是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国际文物保存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对我们文物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期的理论指导和支持;然后是200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十届会议提出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减灾的支持、建立防灾体系;2012年UNESCO编著了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佩特拉而进行的风险管理研究报告等。文化遗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是由国际、国内行业的专家不断推动,从而实现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及防控理论体系的建立。
图4 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关于文化遗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关系,主要是从三个环节进行阐述。第一个是风险识别,第二个是风险评估,第三个是风险防控,实际上这三个环节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识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做评估,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控,在整个环节里面,评估的时候要根据识别的相应的指标体系及采集值来进行的,同时,评估结果又反向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风险防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同时风险防控的结果,可以用评估模型评估防控效果; 风险防控是根据识别的风险进行针对性防范,而风险防控措施应用后,可以重新进行风险识别。所以这三个环节应该是紧密相连,是“你中有我”的关系。
图5 文化遗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关系图
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风险可以识别,第二个是风险可以预报,第三个是险情可以预控,第四个是保护可以提前(不要等到我们的灾害发生以后,再去进行一些抢救或是一些弥补)。还是以金融行业的风控体系为例,像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控体系是相当完善的,包括新巴塞尔协议-风险度量模型,标准普尔的一些评级方法,在银行业里面应用的非常成熟,银行业一般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实际上, 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我们也可以借用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包括在经济领域的风控体系,都是给文物保护行业风控体系建立的一个借鉴。
图6 风险导引
(二)风险识别
图7 风险识别内容
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既有存在于当前的也有潜藏于未来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环境中找出文物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全面识别影响文物安全的风险因子。总的来看,文物面临的风险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本体风险,第二个是灾害风险,第三个是人为风险、第四个是环境风险、第五个是项目或技术风险、第六个是生物风险。有些风险是来自于外部的,有些风险是跟文物本体直接相关的。
本体风险,是指文物本体的相关病害带来的风险。比如说文物建筑的倾斜、沉降、开裂、位移、变形、风化等,这种本体风险将导致文物的倾覆、倒塌、损毁,或者文物的劣化。
灾害风险,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以及火灾等。四川地区属于地震多发带,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比如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2017年8月的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对我们文物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这种风险的识别需根据所处的地段或者地质坏境进行重点的评估。而地震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这种破坏也是致命的,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就是地震所引发的。当然也不是只有地震才会引发泥石流,有时候暴雨、山洪都会引发泥石流风险。
人为风险,包括非法建设、非法拆除、城市建设以及人类其他活动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人为风险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如生产、生活、旅游等)可能对文物安全产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工程,如地铁、高架、隧道、桥梁、高楼等建设,在开发中和开发完成后,都可能会对周边文物产生打的扰动,影响文物安全。
环境风险,是指文物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可能对文物安全产生的风险。主要反映在外界的风力、雨、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光照、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对文物的劣化(如风化、起鼓、开裂、生物霉菌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项目风险,又可称为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如文物保护过程中的技术不当使用,或是过度的维修,亦或是保护措施不适当等原因,造成文物的损毁、破坏及风貌的改变,这些对文物本身来说也是一个重大风险源。
生物风险,主要是指植物、微生物、动物等可能对文物安全产生的影响。如植物根系对文物造成直接破坏;细菌、真菌对岩画、壁画影响巨大;动物包括皮蠹、拟裸蛛甲、衣蛾、书虱、尘虱、白蚁、
土蜂等害虫及蛇类、鼠类是造成文物建筑结构损毁及构件破坏的重要原因 。
图8 地震灾害
图9 济南老火车站被拆毁
从风险识别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对不可移动文物所面临的风险类别能加以总结,得出其全面的风险因子。下一步就是风险评估的体系的建立。
(三)风险评估
图10 风险管理评估矩阵图
对照风险管理评估矩阵图,对于每一个风险指标,可以通过风险影响程度和可能性等级上的分析得到每一个风险指标具体所处的风险等级,来对我们下一步的详细评估,包括评估模型,风险权重的建立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根据我们前面识别的风险指标,确定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其次要根据指标体系确定数据的获取方式,确定它的风险等级,再根据它在整个文物安全方面的地位来进行整体的分析,确定指标权重。最后根据一些相关的算法来建立评估模型,包括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结合这些算法和风险指标、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我们就能建立一个智能化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评估体系确立文物的风险评级,客观评定每一处文物现在所处的风险等级和保存状态,能够给国家、省市及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的管理人员或相关决策者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另外一方面,通过风险评估,为风险控制及防范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四)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就是对文物面临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其前提是根据风险评估的方案制定合适的对策和手段,消灭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风险发生时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的损失。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防灾减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风险防控手段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明显。比如,针对灾害风险里面的山体滑坡风险,实际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些高效的预控体系,运用物联网、智能化技术,提前感知边坡或是山体的不稳定性,提前预警。获得预警后,我们可以及时或是提前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来规避风险对文物造成破坏,比如对文物的加固措施或对文物周边进行一些有效的隔离、阻断措施,这些都是有效消除或减缓风险发生的技术手段。包括滑坡、沉降、泥石流在内的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对文物的扰动,环境影响,人为因素,防火、防雷,文物本体病害,文物生物病害都是可以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感知风险并提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提前防控的。
图11 山体滑坡风险监测
(五)文物云建设
讲座最后,李晓武副总裁简要的介绍了文物云平台的基本情况。文物云一个是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S(RS/GIS/GPS)、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主流技术,结合考古学、古建筑学、文物保护学、建筑结构学、材料学、图像识别学、环境学等技术,以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风险图、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实现了文物的互联互通,解决了文物行业在文物安全、文物数字化、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核心关切。文物云同时也是一个行业开放性平台,支持数据自由接入,支持行业共建。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黄凌志、王筱璇
会场摄影/钟鼎、谢旭明
编辑排版/黄凌志
注:图2-11来自讲座ppt,图1来自现场拍摄